《典故、意象、象征:圣经预言研读法》
安息日学研经指引
学课‧2025年第二季度4-6月
第2课
《以〈创世记〉为奠基》
4月5日~4月11日 安息日下午
阅读本周学课经文:
赛40:7、8;创 22:1–13;约3:16;启5:5–10;林前15:15–19;启12:1–9。
存心节:
“次日,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,就说:‘看哪,上帝的羔羊,除去世 人罪孽的!’”(约翰福音1:29)
现代对于如〈启示录〉中之圣经预言的解读,存在一个关键问题,就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启示录的预言解释是根据圣经的本身。〈启示录〉的作者假定读者了解旧约,他也使用了对于当时听众来说耳熟能详的概念。虽然在《圣经》中寻找与我们所学习的〈启示录〉经文相似的段落对于研经很有帮助,但其实有些核心经文能够为我们更透彻地理解〈启示录〉奠定基础。特别是〈创世记〉,它揭示了人类世界是如何堕入罪恶与混乱之中。而〈启示录〉中提及的几乎所有的关键概念,都曾在《圣经》的开篇以某种形式出现过。
本周我们将要学习在〈启示录〉中的几个重点概念。由于涉及概念甚广,所以我们要选择其中几个来说明最重要的一点:理解〈启示录〉背后的古老根基,能使学习《圣经》的人发掘经文中无数细微之处,而每个细节都能传达出重要教训:关乎人性、上帝的本质,以及在我们的宇宙和生命中正在上演之善恶斗争的真相。
■研究本周学课,为4月12日安息日预备。
星期日 4月6日
第2课 以〈创世记〉为奠基
【“首次提及”原则】
多数的学术研究都会从一门概论课程(通常课程名称有“概论”二字)入手,该课程会探讨广泛且基础性的原则,为进一步研究该主题奠定基础。同样,当你通读整本《圣经》时,很快就会发现上帝在〈创世记〉这卷书中也开设了一门概论,介绍了一些概念,而这些概念将在《圣经》的其他书卷中得到更详尽的论述。
一般来说,《圣经》第一次出现某个概念或符号时—尤其是出现在〈创世记〉开头几章—它会奠定对这一概念的一般理解,这样会帮助你理解它在后续经文中的用法。
有些圣经学者将其称之为“首次提及法则”(Law of fi rst mention),但其实它更像是一种原则(或模式),而非铁律,因为它并非绝对,且有许多例外情况。这种会在一般圣经研究和圣经预言中逐渐浮现的模式(即上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用真理喂养祂的百姓),一开始是以某个基本概念出现,之后在数年甚至数百年间这一概念会不断得到拓展。
阅读赛40:7、8;玛3:6和来13:8。你能从这些经文中汲取什么原则,好帮助你正确地研究预言?
现代世界大多数人谈论的是“主观道理”(基于个人情绪或直觉的判断)而非“真理”,因为他们认为“真理”是一种会随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的可塑之物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,人们会对“真理”是否真的存在发出质疑。
但当上帝确立真理时,祂是不会改变主意的。一旦祂开始以真理来教导祂的子民,我们就可以确信,相同的圣经原则或主题会重复出现,不但不会改变其含义,反而会在原有基础上带来更新的亮光。因此在研究预言时,对〈创世记〉有深刻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,因为在这卷书中,许多重要概念的意义得到首次阐释,而我们可以带着这种基础性的理解探究《圣经》的其他书卷。
为什么我们必须确保不让任何人或任何事(无论是多么顺理成章或合乎逻辑)削弱我们对《圣经》和其所教导之真理的坚定信心?有哪些不起眼的方式会导致我们的信心被削弱?
星期一 4月7日
第2课 以〈创世记〉为奠基
【理解上帝的爱】
继承了罪性的后果之一,就是我们对宇宙的感知已被自私和骄傲的倾向所玷污。我们是从自己有限的视角,而不是从上帝全知的角度(显而易见的事实)来看待这个世界。说起被罪恶的人性扭曲得最严重的概念,也许非“爱”莫属。流行文化倾向于将“爱”塑造成以自我满足为中心,而非关注他人。这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观念会让我们很难理解上帝对爱的看法。
理解爱的本质是明白圣经预言的重要一环。善恶之争中的一个关键主题就是人类严重误解了上帝的品格。怀爱伦正是以这段话作为《善恶之争》一书的总结:“全宇宙都是洁净的。在广大宇宙之间,跳动着一个和谐的脉搏。从创造万物的主那里涌流着生命、光明和喜乐,充满这浩大无垠的宇宙。从最小的原子到最大的世界,一切有生和无生之物,都在他们纯洁的荣美和完全《善恶之争》,原文第的喜乐上,宣扬上帝就是爱。” 678页。
阅读创22:1-13。《圣经》第一次提到“爱”是在创22:2。这个故事教导我们上帝之爱的本质是什么?
除了找出某个概念在《圣经》中首次出现的章节之外,有时找找它在其他书卷(特别是福音书)中首次提及的章节也会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帮助。我们看到“爱”在各福音书中首次提及的出处分别是:太3:17、可1:11、路3:22和约3:16。
例如,〈约翰福音〉第一次提到“爱”(约3:16)就带给读者极大的启发:它似乎指向了以撒被献在祭坛上的故事。亚伯拉罕深信上帝,他相信即便他献上了儿子,上帝也能让他复活(来11:19)。这个故事预示了上帝对人类的爱。祂爱我们,甚至“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”(参见创22:2,12,16),之后又使祂从死里复活。因此,这个故事揭示了上帝对我们的爱—一种自我牺牲的爱。
我们如何才能向他人彰显出上帝对我们牺牲的爱?为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种无私的爱并非生来就有?
星期二 4月8日
第2课 以〈创世记〉为奠基
【以撒的提问:羊羔在哪里?】
《圣经》第一次提到seh(希伯来文:羔羊)是在〈创世记〉第22章,在这个故事中也第一次提到爱。羔羊显然是〈启示录〉中出现最多的象征之一,其中耶稣被称作“羔羊”高达多次。在〈启示录〉最震撼人心的场 20景之一—〈启示录〉第4至5章,描写了约翰参观上帝宝座的情形,而羔羊就是主角。
请阅读创22:7、8,出12:3-13以及启5:5-10。以撒差点被献祭的故事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羔羊的象征意义?这个故事与约翰在〈启示录〉第5章中看到的内容有何关联?
《圣经》第一次提到seh(羔羊)是以撒的提问:“羊羔在哪里?”(创22:7)有趣的是,《圣经》的其他书卷十分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。从逾越节的仪式到大卫早年的工作,以及后续许多细节中,旧约的其余38卷书引导着读者看到以撒的问题是如何被抽丝剥茧、一步步得到深入解答的。整个故事以无数的弥赛亚预言作为点睛之笔,预示着对以撒提问的回答。接着在《新约圣经》中,当耶稣以血肉之躯出现,在祂的子民以撒的提问:羊羔在哪里?中间服事,并最终在十字架上献出生命时,这个问题便有了答案。
同时,请看〈约翰福音〉中第一次提到羔羊时的场景,就在约1:29-34 答了以撒的问题,而当时所发生的。几乎可以说,施洗约翰亲自回一切也格外应景。悔改的罪人正在水中受洗,这洗礼象征着罪人的死亡和新生命的开始。就在此刻,上帝的羔羊耶稣突然出现,根据〈马太福音〉的记载,天开了,有声音宣告 :“这是我的爱子,我所喜悦的。”(太3:17)还记得吗?主的使者的声音也同样从天而来,宣告了对亚伯拉罕和以撒之困境的解决方法(创22:11-14)。
当你将这一切的线索串联起来时,就会清楚地看到上帝的羔羊耶稣就是我们的替罪羔羊。这为我们理解约翰异象中被杀的羔羊提供了许多亮光。
知道耶稣是我们的替罪羔羊,为何对我们的救赎如此重要?如果祂不是我们的替代者,尤其是在审判的时候,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希望?
星期三 4月9日
第2课 以〈创世记〉为奠基
【面对死亡】
生活在一个与上帝隔绝的世界上,也许最残酷的一面就是:死亡总是潜伏在每个人的生命中,随时准备发出致命一击。它是“罪的工价”,是我们与宇宙中唯一的生命之源—造物主—分离后所要付出的代价。因此,死亡在预言中扮演重要角色,不仅因其现实性,更重要的是,它的解决之道只有在耶稣和祂的死亡与复活中方能找到。
《圣经》中首次提及死亡以及死亡的首次发生,都为预言中这一重要主题提供了许多启示,帮助我们理解罪的问题的严重性,并为我们提供重要工具理解上帝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。
阅读创2:15–17,创4:8–15,林前15 :15–19和启1 :18 。这些经文⸺包括首次提到死亡以及死亡第一次出现⸺告诉我们:为什么人会死亡?上帝如何看待死亡?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?
我们常说“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”,但这是谎言 。死亡是生命的对立面,是生命的消失;它是一个外来的入侵者,本不该成为我们所当经历的一部分。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死亡这回事,但当死亡临到时,我们的心仍然会发出强烈的抗议,彷佛人类都能意识到死亡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。死亡本身已经令人痛苦,但总有些死亡显得尤为悲惨,比如孩童的夭折 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认为父母会比子女早离世,并逐渐接受其为世间的常规。
然而,《圣经》中记载的第一次死亡就违背了这一常规。在亚当和夏娃未尝死味之前,他们就先体会了死亡的悲剧:他们公义的儿子被他不义的哥哥所杀。这是一场尤为不公的死亡。
想想耶稣吧,义者被不义之人杀害,正如亚伯一样。还有谁的死亡能比基督的死更不公义呢?从亚伯之死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之间,还能找到哪些相似之处?亚伯死亡的性质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耶稣掌握着“阴间(坟墓)和死亡的钥匙”,以及上帝在耶稣里给了我们什么?
为什么如果死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,我们的生命终将变得无用且徒劳?从这一事实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,应该对基督为我们所成就之事怀有怎样的感恩之心?
星期四 4月10日
第2课 以〈创世记〉为奠基
【蛇】
在〈启示录〉中,敬拜是一个关键问题。虚假敬拜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正是“龙” 像来描述这位堕落的基路伯也绝 (启13:2-4),以蛇的形非偶然。这显然指引我们回到伊甸园,在那里有一条蛇爬进了乐园,它巧舌如簧,说服亚当夏娃同它一起背叛造物主。
对比创3:1-5和启12:1-9。这两段经文中有哪些共同主题?前者对蛇的细节描写,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导致后者那场天上之战的一些问题?
《圣经》中有两处记载着撒但将整个世界引入歧途。在〈创世记〉里,撒但迷惑了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人,就成了“迷惑普天下的” 可到了〈启示录〉第12、13 (启 章,撒但 12:9),他将大权柄给了海兽,又引导“全地”去敬拜它(启13:2、3)。圣经预言中有一个主题是善恶之争的不变性。上帝的品格和话语永不改变,而魔鬼的野心也不会改变。
幸运的是,正因为善恶之争的性质不会改变,而且我们有预言作为明确的参考,所以基督徒就能从事态发展的趋势中拨云见日,认出各种潜在的属灵陷阱。上帝永远不变,而撒但也始终如故。他也许伪装成千百种面目,但数千年堕落的人类历史以及〈启示录〉中所描绘的预言场景,表明他从未放弃在伊甸园中使用的伎俩。上帝曾应许要赐给我们智慧和洞察力(雅1:5),再加上《圣经》中确凿的依据,我们就不必再被魔鬼的谎言迷惑。但很可惜,许多人已经上当受骗,还有许多人——绝大多数人——将继续受到迷惑。
请思考文化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。社会规范会改变,曾经受欢迎的事物如今变得不被接受,反之亦然。鉴于这场善恶斗争的根本问题和参与的双方不会改变,那么基督徒在审视当今不断变换的文化环境时应当注意哪些事呢?比如,魔鬼最初的谎言——“你们不一定死”,“你们必如上帝一般”——在你今日所处的文化环境中,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谎言?
星期五·4月11日
第2课 以〈创世记〉为奠基
进修资料
阅读怀爱伦《使徒行述》,〈启示录〉一章,原文第578-581页。许多世界宗教只关注思想;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:基督教的思想却是牢牢扎根于历史事件当中。《圣经》讲述了上帝在历史中与人类互动的故事,透过研究这长达数千年的互动,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帝永不改变的品格。
然而,基督徒有时会抱怨:老是听同样的东西,他们已经腻了。有时在向公众宣讲独特的预言信息时,我们也会认为自己已经听过,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学了。
虽然我们的信息没有变化且始终如一,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过分简单或毫无挑战性。恰恰相反,当你研究由无限上帝之心意转达给我们的信息时,很快就会发现,你永远无法掌握其全部深意。
怀爱伦曾说明,写〈启示录〉的原因之一,是要将基督教会牢牢根植于其永恒有效的历史信息之中。“有些……年轻的工人,对于那经常反覆讲论的真理竟感到厌倦了。他们因渴望一些新奇而带有刺激性的事,故企图发明一些新道理”。——《使徒行述》,原文第580页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它不仅仅是一卷关乎未来的书,也是一卷关乎过去的书,旨在让我们扎根于我们的历史信仰当中,不会因为追求新意而误入歧途。
讨论问题
❶《圣经》总能带来新的信息和理解。我们如何在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坚守已有的真理之间取得平衡?
❷针对预言出现的新解释,教会应当如何回应?虽然我们晓得总有更多东西可供学习,但我们如何才能分辨出这些新的亮光是至关重要的,还是随从主流,甚至是错误的?
❸在二次世界大战中,一位身处太平洋的水手临终时哭喊着:“我是个孤儿 。我死以后有谁会记得我呢?”医生安慰他:“我会永远记得你。”不论医生的话多么温暖人心,但医生最终也会死,而他有关水手的记忆也会随之消逝。这个故事让我们认识到,如果死亡拥有最终话语权,那么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徒劳无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