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2024第3季度 > 正文

第三季度/学课|第2课 耶/稣传/道的一天(音频为望潮讲解版)

2024年第三季度 第2课《耶稣传道的一天》

《马可福音》

安息日学研经指引

 

学课 2024年第3季7~9月

 

作者:托马斯.薛弗

 第2课

  《耶稣传道的一天》 

   7月6日~7月12日安息日下午

阅读本周学课经文:

可1:16-45;约1:29-42;可5:41;路6:12;利13。

存 心 节:

耶稣对他们说:“来跟从我,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。”(马可福音1:17) 

新约的每本福音书皆以特定的方式介绍耶稣事工的开始。马太描述了耶稣如何呼召门徒,然后宣讲登山宝训。路加讲述了耶稣在安息日时、于拿撒勒犹太会堂首次讲道的经历。约翰撰写了一些早期门徒的呼召和迦拿的婚宴,耶稣在那里行了祂的第一个神迹。〈马可福音〉则是叙述了四个门徒的呼召,并描述了迦百农的安息日以及随后发生的事情。

〈马可福音〉开篇“与耶稣同过的安息日”让读者了解耶稣是谁。在本周课程中,关于祂话语的记载很少:对门徒的简短召唤,对邪灵的命令,访问其他地点的计划,以及治愈痳疯病人并指示他在祭司面前展示自己已经洁净。开篇强调的重点在于祂的行动,特别是治愈人们。福音书作者喜欢用“就”(immediately)一词,来说明耶稣事工的迅速行动。

■研究本周学课,为7月13日安息日预备。

星期日 7月7

第2课 耶稣传道的一天

【“跟从我”

阅读可1:16-20。耶稣呼召谁为门徒?他们的反应是什么?

可1没有对耶稣说的话多所着墨。然而,可1:17确实记下了祂对两个渔夫——西门(后来被称为“彼得”)和他的兄弟安得烈——所说的话。这两人站在加利利海的岸边撒网。

当中没有提及船只或其他捕鱼装备,这可能表明这两人在经济上并不富裕。在可1:19、20中,雅各和约翰与他们的父亲和仆人同在一艘船上,这表明他们在经济上较彼得和安得烈富裕。路加指出彼得确实有一艘船,事实上,雅各和约翰是彼得和安得烈的伙伴(参考路5:1-11)。但〈马可福音〉呈现了两组兄弟之间的对比,为了诠释这种差异,耶稣同时呼召资源较少和较多的人成为门徒。

耶稣对这些人的呼召既简单、直接又具有预言性。祂呼召他们跟随祂;也就是说,成为祂的门徒。祂指出如果他们回应祂的呼召,祂就会承担起使他们得人如鱼的任务。

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立刻(可1:16-20)撇下一切跟随耶稣?

〈约翰福音〉更全面地描述了这幅画面(见约1:29-42)。兄弟俩似乎是施洗约翰的跟随者,并听到他宣称耶稣乃是“上帝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”(约1:29)。他们遇见了耶稣,并在约旦河附近与祂共度时光。因此,他们接受耶稣的侍奉呼召并非是一时起意的玩笑或冒险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
但为什么马可没有补充更多细节呢?很可能是为了强调耶稣的能力。祂发出呼召,渔夫们心甘情愿地回应,他们的人生和整个世界就此改变了。

为了跟随耶稣,你曾被要求放弃什么?(思想你的答案及其意义,尤其是当你想不出曾放弃过什么之时。)

星期一 7月8

第2课 耶稣传道的一天

【难忘的敬拜服侍

阅读可1:21-28。迦百农会堂里发生了什么难忘的经验?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属灵的真理?

大多数的基督徒在他们的道路上都有过难忘的时刻——决定跟随耶稣,他们受洗的日子,或是一场强而有力、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上帝同在的讲道。其中有些时刻可能不仅难忘,甚至还改变了他们的生命。

可1所描述的安息日对一些当时在迦百农的人而言可能也是如此。“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;因为他教训他们,正像有权柄的人,不像文士。”(可1:22)当耶稣教导时,一个被鬼附的人无疑受到耶稣教导能力的影响,大声喊道:“拿撒勒人耶稣,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?你来灭我们吗?我知道你是谁,乃是上帝的圣者。”(可1:24),然后耶稣赶出了污鬼。

请思考污鬼说这些话的意思。首先,污鬼承认耶稣是“上帝的圣者”,他承认耶稣是上帝圣洁的使者,与撒但那些不洁的邪恶大军形成鲜明对比。人们期望敬拜场所中有圣洁的事物和人,而不是不圣洁和不洁净的事物。因此,在这个故事中,正义和邪恶的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善恶之争的现实。人们或许还不知道耶稣是谁,但污鬼肯定知道,也公开承认这一点。

接下来,吩咐污鬼从人身上出来的命令是可以理解的,但为什么接下来的命令是“不要做声”?〈马可福音〉从这里开始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:耶稣呼吁人们对于祂是谁要保持沉默;学者称之为“弥赛亚的秘密”。

耶稣呼吁他们保持沉默自有其道理,因为那个期望弥赛亚的时代带有政治色彩,成为救世主是有风险的。然而,在呼吁保持沉默的同时,也明确地揭示了耶稣是谁。随着时间过去,耶稣的身份昭然若揭,而祂是谁的真相将成为福音信息的中心。人们不仅需要知道耶稣是谁,还需要决定他们将如何回应祂的到来,及此事对他们的意义。

在寻求向他人作见证时,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不对我们所相信的“现代真理”全盘托出可能是谨慎的做法?

星期二 7月9

第2课 耶稣传道的一天

【更多关于安息日的事工

阅读可1:29-34。耶稣如何帮助彼得的家人?我们可以从这故事中学到什么属灵的教训?

在令众人希奇的犹太会堂礼拜之后,耶稣和祂的一小群门徒(彼得、安得烈、雅各和约翰)一起回到彼得的家,显然是为了在安息日余下的时间里与朋友一起吃饭和交谊。

但现场弥漫着令人担忧的气氛:彼得的岳母生病而且发烧了!在当时这表示这人若无法康复就会死去。他们把病情告诉耶稣,耶稣拉着彼得岳母的手,扶她起来。她立即开始供应他们的需求。这是一个多么有力的例子,说明那些被耶稣拯救、医治的人,也会因此而服侍他人!

在〈马可福音〉中,耶稣经常透过触摸来治愈生病的人(参考可1:41;5:41),尽管其他时候并没有提到触摸(参考可2:1-12;3:1-6;5:7-13)。

那天耶稣的事工尚未结束。日落后,许多人来到彼得的家寻求医治,无疑是因为看见或听到了那天在犹太会堂发生的事。作者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,这些人在日落后才过来是因为安息日,这一事实表明他希望读者们是认识安息日的。因此马可的这个特征表明他与读者们都守安息日。

马可说那天晚上“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”(可1:33)。耶稣需要时间帮助这些人。

“光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。众人来来去去川流不息,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大医师还在不在他们中间。迦百农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日子。狂喜的声音和蒙救的欢呼响彻云霄。救主使众人得了这样的喜乐,自己也甚为愉快。祂看见那些来求祂医治的人所受的痛苦,不禁动了慈心,又因自己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和幸福,也就颇为欣慰。

“直到最后一个病人得了痊愈,耶稣才肯歇手。众人散去已是深夜了。西门的家里才得安静。劳碌兴奋的一天过去了。耶稣就去安歇。但合城的人还在睡梦之中,救主却在‘天未亮的时候……起来到旷野地方去,在那里祷告’。”——怀爱伦,《历代愿望》,原文第259页。

星期三 7月10

第2课 耶稣传道的一天

【耶稣传道的秘诀

阅读可1:35-39。从耶稣在这里做的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重要教导?

耶稣在日出前就起来,到一个安静、人迹罕至的地方祈祷。可1:35强调祷告是耶稣行动的焦点。句子中的所有其他动词形式都是概括形式——祂起身、出去、离开(都是希腊文的不定过去时态,表示完整性)。但动词“祷告”却是未完成时态,用于表达一个持续的过程(特别是在这里)。“祂在祷告,而且是不断地、一直在祷告。”经文也强调耶稣出去之时尚早,这意味着祂单独祷告的时间很长。

在整本福音书中,我们看到耶稣是一位祷告者(见太14:23;可6:46;约17)。这似乎是耶稣传道事工大能的关键秘诀之一。

阅读路6:12。关于耶稣的祷告生活,这里教导了什么?

许多基督徒都会制定自己祷告的时间。这种做法很好也很正确,但它也可能因此成为一种惯例,几近是机械式的作法。打破固定模式的方法之一是偶尔改变祷告的时间,或有时花上比平常祷告更长的时间。重点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种永远不变的公式中。

彼得和他的同伴并没有陪伴耶稣去祷告的地方。也许他们知道那个位置,因为他们确实找到了祂。他们注意到每个人都在寻找耶稣,建议祂继续前一天令人兴奋的经历,进行更多的治疗和教导。令人惊讶的是,耶稣表示反对,并指出祂可以在其他地方提供更广泛的服侍。耶稣对他们说:“我们可以往别处去,到邻近的乡村,我也好在那里传道,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。”(可1:38)

如果连耶稣都需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祷告,那么我们自己又当如何呢?我们该花多少时间祷告呢?耶稣的榜样告诉了我们什么?

星期四 7月11

第2课 耶稣传道的一天

【你能保守秘密吗?

阅读可1:40-45。关于耶稣以及祂如何与社会边缘人共处,这段叙述给了我们什么教导?

这段经文以及整个旧约所描述的痳疯病,不仅是指今天所谓的汉森氏病(真正的痳疯病)。圣经术语上更准确的翻译应是“可怕的皮肤病”,因此这也可能包括其他皮肤方面的疾病。汉森氏病可能是在主前三世纪左右传入古代近东(参见大卫P.赖特和理查N.琼斯,“痳疯病”,《圣经樑柱辞典》(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),第四卷【纽约:双日,1992年】,原文277-282页)。因此,这段话中提到的痳疯病人很可能患有汉森氏病,尽管我们不确定这个人到底患了什么病,却可以知道他的病情很严重。

痳疯病人相信耶稣能洁净他。根据利13,痳疯病人在仪式上是不洁净的,必须避免与他人接触(参考利13:45,46)

然而,耶稣对这人产生了怜悯之心并触摸了他。“耶稣动了慈心,就伸手摸他,说:‘我肯,你洁净了吧!’”(可1:41)这样的行为应该会玷污耶稣;故到了晚上祂需要沐浴,借此在仪式上使自己洁净(比较利第13至15章)。但马可很清楚,耶稣触摸病人的行为就已洁净了那人的痳疯病。因此,耶稣并没有因触摸他而被玷污。

耶稣派这人去见祭司,并指示他献上摩西在利14中为此类情况所吩咐的祭物。在整本〈马可福音〉中,耶稣都是摩西教导的捍卫者和支持者(参阅可7:10;10:3、4;12:26,29-31)。这种观点与宗教领袖形成鲜明的对比,他们在可7、10和12章的段落中颠覆了摩西教导的初衷。这些细节解释了可1:44耶稣吩咐那人对此事安静不要作声的命令。如果他讲述耶稣治愈他的事,可能会影响祭司对耶稣的偏见。

但得洁净的痳疯病人似乎不明白这一点,他没有听耶稣的命令,反倒将消息四处传播,使耶稣无法公开进城传道。

无论我们的用意有多好,我们都应当如何小心谨慎,不做一些妨碍福音传播的事情?

进修资料

阅读怀爱伦《历代愿望》〈在迦百农〉,以及〈祢若肯,必能叫我洁净了〉两章,原文第252-266页。

〈马可福音〉第1章描绘了耶稣的什么形像?祂有权柄呼召门徒,他们也会回应。与撒但统治下的污灵相比,祂是圣洁的。善与恶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大战,而耶稣比魔鬼拥有更大的力量。耶稣对病人充满同情且帮助他们,并在其他人可能不会触摸的时候触摸他们。

“耶稣在会堂中讲论祂来所要建立的国和自己释放撒但俘虏的使命。忽然有一声尖锐可怕的喊叫打断了祂的话。有一个疯癫的人从人群中冲出来,喊着说:‘拿撒勒人耶稣,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?你来灭我们么?我知道你是谁,乃是上帝的圣者。’

“会场顿时纷乱惊慌起来。众人对基督的注意力分散了。祂的话也没有人听了。撒但把这个疯子领进会堂,目的就在于此。但耶稣斥责污鬼说:‘不要作声!从这人身上出来吧。’鬼把那人摔倒在众人中间,就出来了,却也没有害他。……在旷野中受试探时已经胜了撒但的基督,现在又与敌人面对面了。污鬼尽他的全力想要维持他在疯子身上的控制权。如果在此失守,就是让耶稣又获得一次胜利……但救主带着威权说话,使撒但的俘虏得了自由。”——怀爱伦,《历代愿望》,原文第255、256页。

同时,我们的主从事忙碌的事工,从这地到那地,不断地与许多人接触。祂如何对事工和人保持冷静平和的态度?无疑是透过祂每天祷告的经验。

思考就祷告和研经的时间而言什么方式对你来说是具体可行的。找到对你有用的方法,并花时间在圣灵和上帝话语的引导下培养平静的态度。

讨论问题

①在班上讨论祷告的问题以及祷告在基督徒生活中的重要性。人们对祷告的目的和功效有哪些疑问?

②在班上谈论在某些时候最好不要过度谈论我们信仰的案例。什么才是明智的做法?我们怎样才能在不妨碍作见证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呢?

③目现今在我们文化中的“痳疯病人”是谁?你的教会如何能伸出援手“接触”这些人,并将福音带给他们?

5
取消
扫码支持 支付码